闻书香·品书韵·传书道——常铁校文化育人的“三阶跃迁”
文章来源:党委工作部 董槟洱 发布者:党委工作部 发布时间:2025-04-21 阅读:次
近年来,学校秉承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,依托中车资源和文化底蕴,通过打造“磁场式”阅读生态,创建“浸润式”养成模式,构建“实景化”育人链条,将阅读文化渗透到师生日常,多主体合力营造“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”的浓厚氛围,引导师生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多元融合闻书香,打造“磁场式”阅读生态
典型示范辐射引领,以阅读成果拓维度铸育人生态。在中华铁路总工会举行的“书香铁路”系列活动中,杨晓澜老师的《给党的一封家书》,获全路征文二等奖。在中车工会举行的“书香中车”系列活动中,邓丽媛老师的《书香筑梦,匠心育人》,获中车集团征文二等奖;刘锦岚老师的《书香润心灵,悦读伴我行》,获中车集团征文三等奖。
传统文化创新实践,以立体活动构建文化育人场景。聚焦传统文化与专业特色融合,开展“篆刻诗词+活字印刷”实践,师生将16首经典诗词刻入橡皮章,创作“轨映诗痕”等12幅拼贴诗报,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学生从文化旁观者转为传承者,在刻刀雕琢中感悟工匠精神,在“车行墨韵”创作中诠释“交通强国”使命。同步创新“轨·诗”主题飞花令,围绕“铁、轨、车”元素接续诗句,学生主动挖掘“金戈铁马”“车同轨”等诗词中的工程智慧,创作“轨连万里通天下,诗承千载铸匠心”等原创诗句,实现专业认知与人文底蕴的双向赋能。
专业艺术深度融合,以主题创作延展育人空间维度。学校开展“轨韵书香绘梦未来”主题绘画展,征集作品围绕轨道交通符号(火车头、轨道线路)与书香元素(书籍、高铁列车)展开创作,共评选出一等奖2名、二等奖4名、三等奖6名。获奖作品诠释了“以文铸魂、以技报国”的育人理念。12件获奖作品作为新校区图书馆首批展品陈列,后续将持续搭建展示平台展示学生们的多元才华,让读书在校园内焕发新的生机。
二、深度浸润品书韵,创建“浸润式”养成模式
阶梯式打卡强基,构建“21天阅读习惯养成计划”。以“书香与创意同行”为主题,创新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联动机制,依托小红书平台发起“每日一读,打卡见证成长”行动。设置“每日阅读+笔记打卡”基础任务,配套校园文创周边作为阶段奖励。实时展示打卡榜单,通过点赞互动,激发学生内生动力,累计获赞3000+。通过持续打卡,学生从“碎片化浏览”转向“系统性阅读”,形成“阅读-记录-分享”的良性循环。
情境化载体铸魂,打造“专业+艺术”思政育人品牌。举办“匠心筑梦,青春有为”情景朗诵活动,以“专业场景还原+艺术表达升华”创新思政教育形式。多维联动,全员参与,吸引智能制造学院、轨道交通学院40余支队伍参赛,共6支优秀队伍脱颖而出,晋级校级决赛,各参赛队伍围绕主题,将匠心故事与青春誓言融入声浪,用真挚的情感、铿锵的语言和生动的演绎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追梦。
三、产教融合传书道,构建“实景化”育人链条
校企协同育匠才,双元教材开发与工匠精神深植。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学校发挥中车文化优势,实施企业文化、工匠进校园工程,打造职教文化、高铁文化、中车文化融于一体的特色学校文化。挖掘开发企业技能大师生产实践绝技绝活、先进工艺,校企联合编制教材、丰富教材开发形式,让企业制造技术、培训课程进教材、进课堂,校企双主编开发《高速铁路动车组联调技术》等6套新型教材,不断提升教材质量。开展“劳模工匠进校园”“最美铁路人”等宣讲活动,邀请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、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、张忠、孙景南、李万君等进校园、进课堂。在全国总工会技能强国在线平台上开设“高铁工匠讲堂”,100万余人学习。
实景转化强技能,精益实训基地与数字化研修平台构建。以中车《精益管理之道》《解码国家名片》等中车技术、管理实践成果书籍为蓝本,将教材理论转化为职业教育实训场景,构建“书本+实景”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。平移轨道交通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,建成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中国集训基地;适应行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需要,萃取现代工厂共性管理与技术元素,以中车6621精益管理体系为架构,建设中车数字化精益研修院。实训基地先后获批了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中国集训基地、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、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研究中心、江苏省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等资质。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直播的方式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线上观看量累计百万人次。
学校将继续坚持专业建设与文化育人并重,引导师生"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",持续加强书香校园建设,为师生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,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。